清洗是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对临床使用后的诸如镊子、剪刀、止血钳……一堆堆、一串串的器械进行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因为所有器械再处理过程都要经过严格的清洗后才能进行去污和灭菌。清洗的效果直接影响灭菌成功与否。

首先对清洗用水就有明确的要求:饮用水、软化水(软水)、纯化水,起码是饮用水,最好冲洗水宜为去离子水或软化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终末漂洗用水的电导率应≤15μS/cm(25℃)。
其次关于器械清洗前的预处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中,只要求对有特殊污染的器械采用含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其余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原则上采取先清洗后消毒的方法,即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
一般器械常规在40℃以下水温流水下冲洗,去除粘附在器械表面的污物。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器械,能进行拆卸的应充分拆开,有管腔的将管芯拔出,避免洗涤面的遮盖。污物干涸的器械,会增加清洗难度,不宜直接进行清洗,应先采用酶液漫泡来松解或消化粘附在器械上的污物。
正确选用清洗剂是保证清洗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清洗剂选择不当,将影响器械清洗处理效率和器械的性能。目前清洗剂种类繁多,基本可分为酶类清洗剂、碱类清洗剂和酸类清洗剂。
1、酶类清洗剂:酶类清洗剂按化学结构分单酶和多酶,单酶清洗剂只含有一种酶,一般为蛋白酶,只能分解蛋白污物,多酶清洗剂至少有 4 种酶,包括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能快速清除医疗器械上的污染物,多酶清洗剂对器械有清洗和酶解双重作用,能抗物理、化学吸附、抗静电抗沉淀,不影响化学分辨率,易过水清洗,对器械无损害。多酶清洗医疗器械后,目测洁净度远远大于单酶清洗目测的洁净度,且对手术器械无腐蚀性。2、碱性清洗剂:碱性清洗剂 pH ≥ 7.5,对油脂类污染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金属腐蚀性小,尤其适用于骨科、腹腔手术和产科手术等含有大量脂肪污染的器械,但碱性清洗剂不适用于塑胶制品、橡胶、软式内镜和含软金属的高精微手术器械。研究显示污染器械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清洗过程中,加入碱性清洁剂清洗效果明显优于中性多酶清洗剂。3、酸性清洗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除锈剂和除垢剂,pH 值≤ 6.5,对无机固体粒子( 锈渍和水垢 ) 有较好的溶解去除作用。用传统方法( 砂纸、钢丝球和去污粉之类的物品借助摩擦的物理方法)也能去除无机固体粒子,但这种方法严重破坏器械的金属表面涂层,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害,并且会加快返锈的速度,而酸性清洗剂通过氧化还原原理,与锈渍和水垢产生化学反应,使锈渍和水垢变成溶入水的物质,不会对器械本身产生损伤和腐蚀。“洗”是“消”的根本,物品充分清洗是医疗器械再处理过程中消毒和灭菌前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医院抗感染的重要途径。
1.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和有机物污染较重器械的初步处理。3.手工清洗时水温宜为15℃~30℃,去除干涸的污渍应先用医用清洗剂浸泡。4.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损伤呼吸道。5.器械可拆卸部分应拆开后清洗。管腔器械宜先选用合适的清洗刷清洗内腔,再用压力水枪冲洗。6.器械使用后务必及时消毒清洗,如果污垢残留物留在器械上凝结后会使随后的清洁更困难。7.消毒清洗过程中应防止碰撞冲击,碰撞冲击会损伤器械表面的镀铬层或钝化膜,降低器械的耐腐蚀能力,也可能会导致精细器械和有刃口的器械受到损坏。8.显微外科器械应有特殊的保护措施,如存放在架子上或者盛放在合适的装置里处理。清洗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大的力或压力,防止损坏器械。9.对于刃口类的器械如剪刀、骨凿、钻头、刮匙等应存放在专门的容器内或盛放在合适的装置里单独处理,避免刃口受到损伤。1)日常监测: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