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详情

笔记 | 内镜清洗消毒及质量监测等处理要点总结

发表时间:2024-09-04 09:21

\   感

图片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内镜作为一种侵入人体腔内的仪器,由于其结构复杂和材料特殊不易达到完全灭菌要求,操作时一旦破坏人体的防御屏障,将大大增加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清洗是消毒成功的重要保证。内镜检查后进行严格的人工清洁(水洗、酶洗和刷洗)能去除95%的机体残留物和微生物。国内外研究表明,仅经过清洗(水洗、酶洗和刷洗)后,几乎可去除所有致病微生物。消毒是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消毒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消毒方法,是医院感染控制不可或缺的内容。正确规范的消毒灭菌能让内镜诊疗更安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重要性是防止疾病交叉感染、延长内镜及附件使用寿命、降低科室维修成本。



内镜清洗消毒及质量监测等处理要点总结


一、手工清洗环节不可省

无论是手工清洗消毒或是使用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第一步及时彻底的手工清洗都是内镜消毒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二、   先手工清洗再机械清洗

内镜清洗最好的方式是先手工清洗再机械清洗。大量证据表明,机械处理可提高清洗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清洗职业暴露,并且可以更成功地监控质量和一致性,但目前手工清洗仍是必需的。


三、 内镜清洗消毒用水的选择

内镜清洗消毒用水有自来水、纯化水、无菌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纯化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cfu/100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μm;无菌水为经过灭菌工艺处理的水。

在内镜测漏流程可以使用自来水;初洗流程中可以使用自来水配制清洗液;漂洗过程中可使用自来水,但必须是流动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终末漂洗流程中应使用纯化水或者无菌水。纯化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并定期更换。


四、 预处理很重要

预处理是指医疗器械使用后,为了增强清洗效果,提高医疗器械再生而及时进行的初步处理,使用者应在使用后及时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的明显污物,并根据需求做保湿处理。床旁预处理的重要性有以下三点:


1.降低传染源转移风险

器械使用后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血液、脂肪、粘液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其中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处理不当会产生热源,并伴有生物膜的形成,都有可能增加接触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感染风险。


2.可以避免污物干涸,增强清洗消毒效果

器械在使用后,最佳的器械清洗时间是使用后15分钟到1小时,长时间拖延就会开始着色,出现腐蚀、锈斑或生锈,干涸的血液将难以去除,因此预处理环节至关重要。


3.可以预防器械腐蚀生锈,延长使用寿命

血液等污物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容易造成金属器械的氧化腐蚀,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不当的预处理除了易造成器械腐蚀的因素,会加速器械氧化腐蚀,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


五、 测漏防范未然

测漏是指对内镜整体密封性能进行检测,是内镜洗消的重要环节之一。内镜是一种会发生疲劳、老化及损伤的高级消耗医疗器械,测漏是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内镜漏水、防止内镜发生严重故障的有效措施。内镜测漏的重要性有以下两点:


1. 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

首先,内镜上存在的小划伤或小损伤很容易留置细菌和病毒,并且很难对它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其次,细菌滞留在这些小划伤或小损伤上,极其容易传播到其他患者的体内,对患者的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最后,内镜管腔特别是钳子管道的破损也是导致清洗消毒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测漏及对管道内镜开展相应的检测。


2.减少内镜损伤和节约维修成本

内镜测漏的过程中发现了小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内镜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减少不必要的维修,从而达到降低维修成本、提高使用率的目的。有测试表明,内镜通过测漏能及早识别损伤,及早修复,及时止损,能显著降低内镜的维护和维修成本。


检查内镜是否出现渗漏是内镜日常保养和维护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进行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


六、 内镜需达到何种消毒水平

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指出: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应进行灭菌;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软式内镜应进行高水平消毒。所以,软式内镜中的胃镜、肠镜、气管镜等直接与患者的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直接接触,应采用高水平消毒;而有些软式内镜如胆道镜、膀胱镜等因进入人体无菌腔室需要达到灭菌水平。


2017版《硬式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技术规范》指出: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硬式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应灭菌。凡接触破损皮肤、黏膜或穿破黏膜的硬式内镜附件及操作器械,如活检钳等,应灭菌。经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进行有创操作或与破损粘膜接触的硬式内镜应灭菌;经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与完整粘膜接触的硬式内镜应高水平消毒。在手术部(室)内完成内镜诊疗的硬式内镜及其附件,应根据其产品的使用说明选择相应的灭菌方法,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七、 软式内镜管腔需用乙醇冲洗干燥

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内镜干燥的方法包括:75%~ 95%乙醇或异丙醇灌注所有管道,再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少30秒,至其完全干燥。国外一些临床实践指南和该领域专家推荐:手工或机械清洗内镜时用乙醇冲洗管腔,因为它易与残留水分结合,加速蒸发,从而促进管腔干燥。乙醇能阻碍细菌定植,防止亲水性细菌传播。但如果内镜已经完全干燥,将没必要再用乙醇冲洗内腔。


八、 胃镜和肠镜的清洗消毒槽及诊疗间能否共用

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不同系统(如呼吸道和消化道)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及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不同系统的内镜诊疗应分室进行。但并未强调不同部位(如上、下消化道)内镜必须分槽清洗、不同部位(如上、下消化道)诊疗必须同室进行。因此,胃镜和肠镜检查不用分清洗槽和诊疗间,但应分时段进行。


九 、 如何对内镜进行清洗质量监测

应采用目测方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内镜及其附件的表面应清洁、无污渍。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检查硬式内镜及附件的表面、关节、齿牙处、管腔应光洁、无血渍、水垢、锈斑等残留物质,应符合清洗质量标准。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内镜的清洗效果。


十 、 如何对内镜进行消毒质量监测

1.软式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少于5条。检测方法:取清洗消毒后内镜,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送检。实验室检测建议采用滤膜过滤法,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


2.硬式内镜及附件消毒与灭菌质量监测

硬式内镜消毒质量监测:在实验室工作台打开消毒包装,选择涂抹法或冲洗法进行活菌计数。涂抹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硬式内镜及附件的内外表面涂抹,采样取全部表面或不少于100cm²,然后将除去手接触部分的棉拭子放入 10mL 采样液进行洗脱,取洗脱液 1.0mL 接种平皿,将冷至 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 15mL~20mL,36℃±1℃恒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cfu/cm²)。冲洗法用 5mL~10mL 无菌生理盐水(根据硬式内镜及附件表面积大小)缓慢冲洗被检硬式内镜及附件的内外表面,取 1.0mL 洗脱液接种平皿进行活菌计数。消毒合格标准:消毒硬式内镜的菌落总数应≤20cfu/件(cfu/100cm²)。


硬式内镜灭菌质量监测:在 100 级超净工作台或环境洁净度 10000 级局部洁净度 100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打开无菌包装,选择涂抹法或冲洗法进行无菌检查。涂抹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硬式内镜及附件的内外表面涂抹,采样取全部表面或不少于 100cm²;然后将除去手接触部分的棉拭子进行无菌检查。冲洗法用 5mL-10mL 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被检硬式内镜及附件的内外表面,洗脱液进行无菌检查。灭菌合格标准:无菌生长。


十一、 内镜如何储存及储存时间

1.软式内镜储存及储存时间

内镜消毒干燥后悬挂于储镜柜(库)中。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内镜干燥后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柜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和阀门单独储存。内镜与附件储存柜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到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储存柜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通风良好且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有利于内镜的持续干燥,从而减少由于潮湿环境造成的微生物污染发生。虽然相关规范对消毒后内镜的储存时间没有做出具体要求,一些专业组织给出的建议也不一致,但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明确规定:每日诊疗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及干燥后方可用于患者诊疗。


2.硬式内镜储存及储存时间

高水平消毒后的硬式内镜及其附件与灭菌硬式内镜及其附件应分开存放,位置固定,设置标识,专人管理,使用前应确认包装的完好性。其管理遵循 WS 310.2 中的相应要求。保存时间与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储存条件等因素有关,宜尽快使用。化学浸泡消毒后的硬式内镜及附件无储存期。压力蒸汽灭菌与低温灭菌的硬式内镜及附件,其储存应遵循 WS 310.2 的相应要求。化学浸泡灭菌的硬式内镜及其附件,灭菌后采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尽快使用,无储存期。



发布声明:

内容来源于内镜微创达人,如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或联系,立即修正或删除。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