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详情

内镜消毒剂使用后如何排放

发表时间:2025-01-16 08:40

内镜消毒剂使用后如何排放

内镜消毒剂使用后如何排放,图片


内镜检查中的隐形风险
   
    近年来,内镜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广泛应用于肠胃、呼吸道等多个领域的疾病筛查与诊断。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在这看似常规的检查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风险 —— 内镜消毒后消毒剂排放问题。
    先来看几个令人警醒的案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健康服务部门曾发现,在 18 个月内,有 5000 名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面临着潜在感染艾滋病、乙肝或丙肝的风险,原因竟是内镜消毒不规范。无独有偶,日本也曾出现过在内镜行逆行胰胆管道造影(ERCP)时,因消毒问题导致 0.93% 的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而在我国,虽鲜见因内镜检查引发大规模感染的报道,但也存在部分医院内镜微生物污染的情况,像胡必杰等对上海市 17 家医院调查显示,有 5 所医院消毒后的胃镜及其配件存在污染,检出微生物包含绿脓杆菌、金葡菌等。
    这些案例无一不在敲响警钟,内镜消毒一旦出现纰漏,将会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消毒后消毒剂的排放问题,同样不容小觑。当内镜完成消毒流程后,残留的消毒剂若不能妥善处理,便会随着排放进入我们生活的环境,进而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潜在影响。要知道,这些消毒剂通常含有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接触,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引发健康问题。

消毒剂的 “来龙去脉”
(一)常见消毒剂大揭秘
    内镜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多种,它们各具特点。
    戊二醛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消毒剂,属于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等优势。其灭菌浓度为 2%,通过自由醛基与细胞表面或内部蛋白质或酶的氨基结合,致使微生物死亡。2% 碱性戊二醛溶液(pH 7.2 - 8.5),作用 5 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10 分钟能杀灭各类病毒,30 分钟可杀灭真菌和结核分支杆菌,不过杀灭细菌芽孢则需要 3 小时,对干燥枯草杆菌芽孢达到灭菌需 10 小时。但戊二醛也存在明显缺点,它有刺激性气味,对皮肤、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性与刺激性,可能引发医务人员皮炎、结膜炎等病症,还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形成硬结物质,残留液可致结肠炎,甚至出现腹痛、腹泻,而且部分欧洲国家已因毒性和致癌性风险禁止其使用。
    邻苯二甲醛也是常用消毒剂之一,有效浓度在 0.5% - 0.6%,作用时间≥5 分钟,对分支杆菌敏感,职业安全性好,pH 值中性,稳定性佳,腐蚀性轻,适用温度 20 - 25℃,适用于机洗和手工清洗。它杀菌是通过与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不过这也带来了 “灰染” 问题,会在皮肤、水槽和环境表面形成灰色残留,需要额外清除,且不能用于灭菌,接触眼部有刺激作用,对膀胱癌患者反复接触后可致过敏,价格还比较昂贵。
     过氧乙酸则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使病原体的蛋白质变性,进而达到消毒目的。用于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灭菌时,浓度为 0.2% - 0.35%(体积分数),作用时间大于 10 分钟,浸泡灭菌时,使用浓度 10000mg/L 过氧乙酸浸泡 30 分钟。它有着优越的消毒能力,可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水平消毒和灭菌,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诊量需求,分解产物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然而,其性质不稳定,普遍对金属具有腐蚀性,并且有较强刺激性,在配制使用时要格外注意防护。

(二)消毒剂的选择标准
    在选择内镜消毒剂时,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首先要依据内镜的材质,不同材质对消毒剂的耐受性不同,像一些内镜含有不耐腐蚀的部件,就不宜选用腐蚀性强的消毒剂,否则会损坏内镜,缩短其使用寿命。其次,要根据消毒要求来定,若内镜需进入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与黏膜,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此时应选用灭菌效力强的消毒剂;若仅接触完整皮肤,进行高水平消毒即可。
    除此之外,还得兼顾对人体的刺激性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医护人员长时间接触消毒剂,刺激性强的消毒剂易引发健康问题,如戊二醛可致皮炎、结膜炎等;排放到环境中的消毒剂若污染性大,会对土壤、水源等造成不良影响。当然,消毒效果与稳定性也不容忽视,消毒效果不佳,无法保障内镜的无菌状态,易引发感染;稳定性差的消毒剂,浓度难以把控,会影响消毒的可靠性,像酸性氧化电位水就因稳定性差,使用时需严格控制 pH 值和有效氯浓度,对使用条件要求较高。

消毒流程全知晓
(一)内镜预处理步骤
    内镜消毒流程的第一步是预处理,这一步至关重要。当内镜使用完毕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必须立即进行清洗,要用含有清洗液的湿纱布迅速擦去外表的污物,擦拭用品务必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接着,将内镜的前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十秒,以初步清除内部残留的杂质。
    随后,内镜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盖好内镜防水盖,放入密闭运送容器,及时送至清洗消毒室。在这一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避免损伤内镜,像操作不当使用硬毛刷、暴力拆卸等行为都可能划伤内镜表面或损坏内部精密部件,进而影响内镜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二)消毒剂浸泡细节
    预处理后的内镜会被送入消毒环节,通常是完全浸入消毒液中。不同的消毒剂有着不同的浸泡要求,以常见的几种消毒剂为例,2% 戊二醛溶液用于一般内镜消毒时,浸泡时间通常不少于 20 分钟;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有效浓度在 0.5% - 0.6%,作用时间≥5 分钟;过氧乙酸用于内镜清洗消毒机灭菌时,浓度为 0.2% - 0.35%(体积分数),作用时间大于 10 分钟。在浸泡过程中,要确保内镜的各个部位,包括活检孔道、导光软管、操作部等都能与消毒液充分接触,否则易出现消毒死角,为后续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三)消毒剂更换要点
    消毒剂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定期更换,一般不能超过消毒剂的有效期。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消毒剂出现浑浊、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哪怕未到有效期,也应立即更换。因为这些异常往往意味着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发生了变化,消毒效力大打折扣,无法再保证内镜的消毒效果。比如戊二醛溶液若出现变黄、有沉淀等现象,就必须及时废弃,更换新配制的溶液。

图片

排放环节的关键考量

(一)排放方式有哪些(以邻苯二甲醛为例)
    内镜消毒后使用的邻苯二甲醛废液不是直接倒入下水道的 “普通废水”。它含有未反应的邻苯二甲醛及反应副产物,这些物质若直接排放,会给水体、土壤生态带来沉重打击。在水体里,它们会干扰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繁殖、发育,还可能引发藻类过度繁殖,破坏水生态平衡;渗入土壤,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让农作物生长受阻。所以,依规处理是 “铁律”。参考《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 - 2005)等国家与行业标准,不同场所的排放要求各有不同,像医院这类产生大量医疗废水的地方,排放前必须经过专业污水处理系统,对废液中的有害物质深度净化;而科研实验室、小型医疗器械生产车间等,要依据当地环保部门规定,或自行预处理后送专业机构处理。


(1)中和处理

    中和是关键 “前奏”。邻苯二甲醛呈酸性,加入适量碱性中和剂,能让其发生中和反应,降低酸性与毒性。常见中和剂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以氢氧化钠为例,配成一定浓度溶液,缓慢加入废液,边加边搅拌,过程中用 pH 试纸或 pH 计监测,将废液 pH 值调至 7 左右(中性范围)。操作时,务必穿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在通风良好处进行,因酸碱混合可能放热、产生少量刺激性气体,防止烫伤、吸入有害气体。


(2)稀释过程

    稀释能大幅降低废液中邻苯二甲醛浓度,减轻后续处理负担。不同场景稀释比例有别,医疗机构、实验室产生废液多,污染风险高,建议按 1:10 - 1:20 比例,用大量清水稀释;小型诊所、美容院废液少,可 1:5 - 1:10 稀释。稀释在耐腐蚀容器里进行,充分搅拌,确保均匀混合,为后续排放筑牢基础。

(3)检测确认

    排放前检测必不可少,这是对环境负责的 “把关” 环节。需检测邻苯二甲醛残留浓度、pH 值、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专业检测机构能精准定量分析,出具权威报告,如当地环境监测站、有资质第三方检测公司;也有简易检测工具,像比色卡、试纸,虽精度有限,但能快速初筛。如使用邻苯二甲醛残留检测试纸,按说明书浸入处理后废液,与比色卡比对,判断浓度是否达标,不达标则需调整处理流程。

(二)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不同的排放方式都存在各自潜在的问题。对于消毒剂回吸排放方式,回吸管路往往较为复杂,存在诸多清洁死角,长时间使用后,管内壁容易附着生物膜,滋生细菌,不仅会污染后续的消毒剂,还可能导致内镜再次被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若不定期对回吸管路进行深度清洁,管内生物膜中的细菌数量可在数周内呈指数级增长。
    手工转移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在转移过程中难免会有消毒剂残留于消毒槽,造成一定的浪费,而且频繁接触消毒剂,若工作人员防护不当,会增加健康风险。此外,转移容器的清洁与消毒若不及时,也容易成为新的污染源。
消毒剂在消毒槽原地存放时,若消毒槽不能做到每日彻底清洁,残留的有机物、微生物等会与消毒剂发生反应,降低消毒剂的效力,同时还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有数据显示,使用一周未清洁的消毒槽,其中的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可降低 10% - 15%,细菌污染数量可增加数十倍。

安全与规范并行

图片

(一)个人防护莫大意
    对于直接接触消毒剂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防护至关重要。在使用消毒剂时,务必穿戴好手套、口罩以及防护眼镜,这能有效阻挡消毒剂与皮肤、眼睛和呼吸道的直接接触。要知道,像戊二醛这类消毒剂,一旦接触皮肤,可能引发皮炎,刺激眼睛导致结膜炎,若不慎吸入其挥发气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不适。曾有医护人员在未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频繁接触戊二醛,一段时间后,手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皮炎症状,眼睛也时常感到干涩、刺痛,这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困扰。所以,若不慎接触到消毒剂,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影响的部位,倘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趋势,比如皮肤红肿面积扩大、呼吸困难等,必须迅速寻求医疗帮助,切勿拖延。

(二)环境保护记心间
   在关注个人防护的同时,环境保护同样不可忽视。使用消毒剂过程中,要极力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倘若发生消毒剂泄漏,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清理,防止其渗入土壤、流入下水道,进而污染水源或土壤环境。以过氧乙酸为例,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泄漏后若不及时处理,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造成破坏,影响土壤的生态平衡。
    而对于使用后的废弃消毒剂,更要严格按照相关环保法规进行妥善处理。一些医疗机构会配备专门的废弃消毒剂收集容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环保处理单位进行专业处置,确保这些化学物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保护好它,也是在守护我们自身的健康。
监管与公众监督
    为保障内镜消毒及消毒剂排放的规范,医疗机构内部有着严格的监管机制。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指导,感染控制科则承担起全院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及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控重任。科室对全院内镜的数量、使用和维修情况进行管理,科室内镜管理由科室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科室指定专人负责。这些责任人会定期对内窥镜、附件及自动消毒机和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同时查看消毒记录是否齐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
    内镜消毒剂使用后的排放,核心在于遵循标准、规范操作。从精准中和、合理稀释,到严格检测、妥善防护,每个环节都不容小觑。这不仅是环保责任,更是守护生态、保障健康的关键防线。
     期待未来有更多绿色、便捷的消毒剂及处理技术涌现,为清洁环境、健康生活添砖加瓦。

来源:微生微语
提醒:文章、视频、图片等所有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侵权内容及其他涉法内容,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修改。特此声明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