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镜按结构分为电筒或镜体、镜片,按类型分为可视咽喉镜、普通咽喉镜。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4.3管理要求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b)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5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5.1.1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 再进行消毒灭菌。
5.1.2 被阮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
5.1.3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2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5.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5.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咽喉镜接触粘膜,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367-2012斯伯尔丁分类法,可视咽喉镜接触粘膜属于中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以上消毒效果的消毒方法。中水平以上消毒效果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大部分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文件镜片,镜体、喉镜镜片不直接接触粘膜,做到中水平消毒即可,记录消毒时间,流程如下:普通咽喉镜清洁消毒流程
清洁消毒流程 | 准备工作 | 操作步骤 | 注意事项 |
操作准备及 用物准备
| 处置人员戴手套、戴口罩、穿防水围裙 可视咽喉镜、酶液、中高水平消毒剂(复合醇类、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或络合氯等)、纱布数块、贮存盒或清洁袋 |
|
清洁与消毒 |
分离电筒与镜片。可视咽喉镜无需分离
| 电筒:用蘸有酶液拧干水渍的湿纱布擦拭清洁电筒外表面,湿润清洁纱布擦拭干燥,复合醇类或其他中高水平消毒剂擦拭消毒2遍,每次擦拭消毒时间1-3分钟。 镜片:钮紧灯泡,流水冲洗,用蘸有酶液拧干水渍的湿纱布擦拭清洁镜片各部位,流水冲洗干燥,消毒剂擦拭消毒。消毒时间参照消毒剂说明书。 | 灯泡接头处避免进水、确保喉镜每个部位无肉眼可见的污渍。 |
组装 | 处置人员手消毒后检查功能状态; |
|
保存 | 放置于消毒后的贮存盒内干燥保存备用,做好各种标识: 物品名称、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执行人等。 | 消毒人员签名,禁止放回购买时储存盒 |
一次性使用镜片可视咽喉镜清洁消毒流程
清洁消毒流程 | 准备工作 | 操作步骤 | 注意事项 |
操作准备及 用物准备
| 处置人员戴手套、戴口罩、穿防水围裙 可视咽喉镜、酶液、75%酒精、纱布数块、贮存盒、纸塑、清洁袋或无纺布等包装材料 |
|
清洁与消毒 |
分离电筒 与镜片,可视咽喉镜无需分离
| 电筒:用蘸有酶液拧干水渍的湿纱布擦拭清洁电筒外表面,湿润清洁纱布擦拭干燥,75%酒精擦拭消毒2遍。擦拭时间3分钟。 镜片:一次性无菌镜片 | 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
|
组装 | 处置人员手消毒后检查功能状态; |
|
包装
| 纸塑、清洁袋或无纺布包装后粘贴消毒时间等标识 |
|
保存 | 放置于清洁物品柜内保存备用。 | 消毒人员签名、禁止放回购买时储存盒 |
来源:感控实践及讯息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