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详情

消毒灭菌监测

发表时间:2025-02-11 11:35

一、紫外线照射消毒

a、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达1000小时更换灯管),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延长照射时间每次至少消毒1小时

b、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新灯管使用前监测,使用中灯管季度监测一次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²,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²

图片

二、湿热消毒:

1、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时温度90,时间5分钟,或A。3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时温度90,时间1分钟,或A。600.

2、应监测、记录每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或A。值。监测结果应符合WS 310.2的要求。应每年检测清洗消毒器的温度、时间等主要性能参数。结果应符合生产原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的要求。

、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特点,定期监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消毒时的温度,并记录,结果应符合该消毒剂的规定。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每季度抽3-5件进行微生物监测,菌落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图片

三、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1、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 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2、监测方法应遵循GB 15982的规定,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

3、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应遵循GB 159827.3.3规定

4、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的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图片

五、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

1)日常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温度波动在+3℃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监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定期监测:应每年用温度压力检测仪监测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检测仪探头放置于最难灭菌部位。

2、化学监测

1)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根据化学指示物颜色或形态等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快速程序灭菌时,也应进行化学监测,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标物置于持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

1)应至少每周监测一次。

2)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4、B-D试验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蒸日上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5、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

应进物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进行B-D测试并重复三次,连续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图片

六、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低温灭菌的监测

1、原则:低温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大修、灭菌失败、包装材料或被灭菌物品改变,应对灭菌效果进行重新评价,包括 采用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和生物监测法进行监测(重复三次),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2、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监测

1)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每个灭菌周期的监界参数如舱内压、温度、等离子体电源输出功率和灭菌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参数应符合灭菌器的使用说明或操作手册的要求。

2)可对过氧化氢浓度进行监测。

3)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判定其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4)生物监测法:每天使用时应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传递知识。尊重原创,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爱卫传监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