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更新后,原“经飞沫传播”和“经空气传播”两种方式统一称为“经空气传播”。进一步分类不再按照IRPs大小,而按照不同传播方式分为“经空气传播并吸入”和“直接沉积”。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技术磋商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感染防控(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C)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控制的内涵除了预防感染传播外,还包括控制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方面,病原体可以具有不同的主要或混合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在不同环境中,病原体对不同宿主在毒力、感染风险和可治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考量IPC策略时不应局限于病原体的传播方式,还应更多地考虑到病原体引发感染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以及在法律、道义、经济等层面上产生的全球性影响。
这意味着,相同的传播方式,可以根据感染源、环境和宿主因素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IPC策略;而不是单纯为了降低短距离经空气传播的风险,在所有环境中针对所有已知或怀疑通过此种方式传播的病原体,让任何感染风险水平的个体均采取全套的经空气传播疾病IPC措施。
本次磋商是世卫组织领导的全球科学讨论的第一阶段,对于更好地理解经空气传播疾病并就感染防控措施达成一致意见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长期以来为全球各国广泛使用的基于传播方式制定IPC策略的理论体系或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新相关IPC指南前尚需要有影响力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携手对感染防控技术展开新一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