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写作 | 3种内容分析法在护理质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整理自《中华护理杂志》2024年第11期)发表时间:2024-06-27 09:20 质性内容分析法是质性研究常用的资料分析方法之一,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陆华贞等撰写的文章“3种内容分析法在护理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刊发于《中华护理杂志》2024年第11期。该文介绍了质性内容分析法的起源、发展历程及3种常见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背景,结合研究实例,详细描述了3种内容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并总结归纳了内容分析法联合使用的方法,对提高护理人员对质性内容分析法的认识,推进其在护理质性研究中科学、规范地应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欢迎关注。 质性内容分析法(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QCA)是指研究者通过系统的编码步骤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分析,并从中提炼出类属或主题,进而对研究现象进行描述或解释的一种方法。QCA常见的3种类型为传统内容分析法、定向内容分析法和总结性内容分析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征、适用范围和基本步骤。 一、传统内容分析法 传统内容分析法,又称归纳性内容分析法,适用于描述某一研究现象,尤其是有关该现象的已知理论和文献非常有限时。该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路径进行分析,以数据或文本作为驱动,发现数据的异同点,并对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描述,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应用该方法时,研究者首先需要反复阅读所有文本内容以获取整体感受;然后逐字阅读,传达重要思想和概念的文本,从中提取语义单元,进行开放性编码。编码通常直接来源于文本数据,通过编码可将大量的文本数据转换成较小和易于管理的片段。当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编码后,研究者根据编码属性和编码之间的关联程度,比较编码间的相似与不同,将具有共性的编码归类为亚类属,再根据亚类属之间的相似性合并形成类属。 传统内容分析法的优势:直接从研究对象的视角获取信息,避免受到研究者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并能获得对资料全新的见解,其研究结果可用于发展概念或建立初步的理论模型。 二、定向内容分析法 定向内容分析法,又称演绎性内容分析法,常用于研究现象已存在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文献时,其目的是验证或拓展某一概念框架或理论。该方法在分析文本数据时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以概念作为驱动,从收集的数据中验证现有理论或使用模型解释所研究的现象,实现从理论到数据、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在应用该方法时,研究者需根据现有理论和文献选取重要的概念作为初始编码类属,并使用理论为其提供操作性定义;通过反复地逐字逐句阅读,关注与研究问题或理论相关的内容,对其进行标记、注释,提取语义单元。使用预先确定的编码类属对相关语义单元进行分类,创建编码。完成所有编码后,再根据编码之间的异同来确定是否需要构建亚类属。无法使用初始编码方案进行分类的文本则被赋予新的编码,最终可能形成新的类属,拓展现有理论。 定向内容分析法的优势:能够提供支持或不支持某一理论的证据,从而验证理论。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避免盲目开展研究设计和收集零散杂乱的数据。 三、总结性内容分析法 总结性内容分析法,通过识别和量化关键词来分析文本,将质性资料定量化。研究者使用手工或计算机的方式识别和检索文本中特定的词汇或思想,并对其进行量化,用统计数据进行描述。 在应用该方法时,研究者首先反复阅读文本,从中识别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内容,然后量化单词或句子,根据单词或句子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每组代表1个分析单元,然后在分析单元中搜索和识别关键词。关键词既可以来源于研究者预先设定,也可以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确定。通过对具有相似内容的关键词进行分组、排序,构建亚类属、类属。完成分类后,计算每个亚类属、类属中的关键词数量,显示关键词在类属中的分布情况。(实例分析请阅读全文) ![]() (点击查看清晰图片) 点击图片下载查看原文 ![]() 本文整理自《中华护理杂志》2024年第11期 作者:陆华贞 金园园 李惠玲 编排:李伟杰 王玉静 周晔 审核:曹作华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 声明:此篇为广州明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www.xn--ekrx15b6kl0mu.com/h-nd-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