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详情

支气管镜清洗和消毒流程如何进行?清洗和消毒效果监测标准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4-12-25 08:52

适用规范



根据《WS 507-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管理要求:

有条件的医院宜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负责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

清洗消毒室应独立设置,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 311-2023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7.2.3 医务人员的防护

7.2.3.1 接触隔离患者的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接触污染物品后、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7.2.3.2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应按要求穿脱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图片
图片


—— 预处理 ——

(一)支气管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酶清洗液的湿纱布擦去外表污物,擦拭用品应一次性使用;
(二)将支气管镜的先端置入装有含酶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十秒;

(三)内镜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盖好支气管镜防水盖。

—— 测漏 ——

(一)将支气管镜轻放于水槽内;
(二)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同时检查镜子有无损坏;

(三)连接好测漏装置,将支气管镜完全浸没于水中 ,取下各类按钮和阀门;

(四)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以排出管道内气体,并注入压力;

(五)首先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再观察插入部、操作部、连接部等部分;

(六)如发现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

(七)渗漏情况应有记录。

—— 清洗 ——

(一)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应重点擦洗插入部和操作部,纱布应一用一更换;

(二)使用高压水枪脉冲式冲洗所有管道;

(三)在流动水下刷洗支气管镜的所有管道,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污染物;

(四)在流动水下彻底刷洗各附件。

—— 酶洗 ——

(一)酶洗槽内配置全能强效多酶清洗液,水酶比例按产品说明,将清洗后的镜子、清洗刷及各类按钮和阀门、刷洗用具浸泡于含酶清洗液中;

(二)将循环管路接头连接活检孔道和吸引通道,自动酶洗3分钟。

—— 漂洗 ——

(一)将酶洗后的支气管镜连同按钮、阀门、刷洗用具移入漂洗槽内;

(二)将循环管路接头连接活检孔道和吸引通道,自动漂洗2分钟;

(三)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按钮和阀门;

(四)使用压力气枪向各管道充气至少三十秒,去除管道内的水分;

(五)用擦拭布擦干支气管镜外表面、按钮和阀门,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

—— 消毒 ——

(一)将擦干后的支气管镜连同按钮、阀门、刷洗用具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邻苯二甲醛消毒液中;

(二)将循环管路接头连接活检孔道和吸引通道,自动消毒5分钟。

—— 终末漂洗 ——

(一)更换无菌手套,将消毒后的支气管镜连同按钮、阀门、刷洗用具移入终末漂洗槽内;

(二)将循环管路接头连接活检孔道和吸引通道,自动漂洗2分钟;

(三)用无菌纱布反复擦拭镜身,以擦除消毒液。

—— 干燥 ——

(一)将支气管镜、按钮和阀门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应每四小时更换一次;

(二)将循环管路接头连接活检孔道和吸引通道,用75%乙醇灌注及干燥40秒;

(三)使用洁净压力气枪吹干镜身,安装按钮和阀门。

—— 储存 ——

(一)支气管镜干燥后,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柜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纽应置于自由位;

(二)内镜与附件储存柜应每周清洗消毒一次(配置含氯消毒液500mg/L溶液擦拭,金属部位用75%乙醇擦拭),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三)灭菌后的支气管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图片

NEWS

支气管镜清洗消毒质量检测


支气管镜

1.   内镜清洗质量:应采用目测法监测每件内镜及其附件是否清洁、无污渍,可采用蛋白质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内镜的清洗效果。

2.   使用中的消毒剂监测:遵循产品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未说明监测频率的,一次性使用消毒剂或灭菌剂每批次监测,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浓度监测;消毒内镜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染菌量监测每季度1次。应记录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及染菌量的监测结果。

3.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釆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 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应记录内镜的生物学监测结果。

4.   内镜清洗消毒机监测: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其他监测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5.   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遵循WS/T 313规定,并记录监测结果。

6.   每季度对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遵循WS/T 367规定。

7.   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应记录每条内镜的使用及清洗消毒情况,包括诊疗日期、患者标识与内镜编号(均应具唯一性)、清洗消毒的起止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各项监测结果均应做好记录,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保存≥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保存≥3年。

转自医护BOX


——————————————————

为人类感控事业而奋斗——明誉医疗